各市地方税务局:
2001年,国家税务总局做出实施新一轮征管改革的决定后,全省各级地税机关积极推进征管改革和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征管质量有所提高,但“疏于管理、淡化责任”、行政执法随意性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根据2004年全国税收征管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工作的若干意见》(国税发﹝2004﹞108号),为进一步完善我省地税系统征管体制,夯实管理基础,实施税收征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新时期税收工作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依法治税,不断更新管理理念,按照税收征管的内在要求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巩固、提高、丰富和完善“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征管机构设置科学合理,岗位职责清晰明确,全职能征管机构转化为专业化的管理机构。大力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依靠计算机网络,对征管过程进行全面有效监控,基本杜绝税务人员执法随意性,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
二、依法规范基层征管机构设置基层征管机构设置的原则是“依法、求实、效能、规范”,各地应严格按照省局有关规定规范征收、管理、稽查机构设置。
2002年我省推行新一轮征管改革以来,各地按照省局要求,规范基层征管机构,已逐步到位。目前我省基层征管机构设置基本符合国家税务总局要求和我省征管工作实际,各级地税机关应保持机构的相对稳定,并不断进行完善。如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机构设置的,必须报省局审批。
三、进一步划清机构职责各级地税机关要严格按照省局《业务工作规程》的规定,进一步理顺和划清征、管、查专业机构的职责,同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做到分工而不分家。
(一)征收计会部门主要职责:1、税务登记;2、咨询服务;3、申报征收;4、发票发售;5、代开发票;6、现金解缴;7、税收票证;8、税收会计;9、税收统计;10税收计划。
(二)管理部门主要职责:1、纳税辅导;2、领购发票资格审批等发票管理;3、委托代征(售)认定管理;4、非正常户认定;5、核定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应纳税额;6、待批文书审核;7、催报催缴;8、税源管理;9、所得税汇算清缴;10、个人所得税重点纳税人管理;11、纳税评估与日常检查;12纳税信誉等级评定;13、清理漏管户、零散税款征收;14、非正常欠税审核。
(三)稽查部门主要职责:1、选案工作、制定稽查计划、税务违法案件举报管理、案件协查;2、专项检查、专案检查和日常选案检查及案件复查;3、案件审理、税收违法案件公告、税务稽查文书管理、稽查成果分析、案卷档案管理和涉嫌税收违法犯罪案件的移送;4、有关稽查文书的送达、稽查案件的执行及税收保全、强制执行的实施;5、稽查统计报表及查补收入分析、案例分析、情况反映、稽查信息、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上报;6、税务检查证管理、暴力抗税案件管理。
四、继续加强对《业务工作规程》的贯彻和落实要全面落实《业务工作规程》,夯实征管工作基础。各级必须严格按照《业务工作规程》的要求,使每一项工作的流转程序规范化运行,并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同时要根据新颁布的税收法律、法规,结合征管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对《业务工作规程》进行修改和完善。
《业务工作规程》落实到位的标准包括:是否设立了征、管、查专业机构,并进行了业务重组;是否相应制定了本单位执法岗位职责制度,并落实到人;各种税务文书是否全部正常使用。各单位应围绕上述三个方面进一步强化《业务工作规程》的贯彻落实工作。
五、提升征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要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应用系统。一是把税收征管应用系统的使用培训当作一项长期工作,进行反复培训,把对软件的使用考核作为日常业务考核的一项内容。同时要与《业务工作规程》的培训工作相结合,县(区)局局长要亲自组织培训,基层单位的培训应分不同岗位分别进行,重点是本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计算机操作方法,不仅要讲怎么做,还要讲清为什么这样做、目的是什么。二是建立数据录入管理制度,把数据录入错误率作为责任追究的一项内容,严把数据录入关,提高数据质量,确保原始数据录入准确无误,坚决杜绝垃圾数据。三是根据修改后的《业务工作规程》,启动征管应用系统的升级工作。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各级对信息化的认识普遍提高,开发应用软件的需求日益高涨。为了合理利用信息化建设资金,避免浪费和重复投资,各市、县需要开发软件的,要按照省局《应用软件开发推广工作规则》进行审批立项。
六、认真贯彻落实税收管理员(组)制度税收管理员(组)是基层税务机关分片(行业)管理税源的工作人员(组),主要职责是税源管理和纳税服务。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税收管理员制度(试行)》,明确管理职责,强化对税源的管理,从源头上加强对纳税户的监控和管理,切实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
根据我省征管力量和税源分布现状,在农村实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城区实行税收管理组制度。税收管理组一般以2至3名管理员为一组,共同负责所分管纳税人的全部税务管理工作,但在管理组内应明确每个管理员重点管理的纳税人。每个管理员不仅要全面掌握自己重点管理的纳税人的纳税和生产经营情况,还要了解和掌握同组其他管理员分管纳税人的情况。税收管理员在对纳税人进行日常检查和税务约谈等执法活动时,一般不少于2人。
实行税收管理员(组)制度必须建立税收管理员(组)岗位责任制,量化目标,细化指标,强化考核。要将税收管理员(组)履行岗位职责情况与奖金发放和公务员年度考核、评先评优奖励挂钩,奖勤罚懒,奖优惩劣;严格执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对于通过执法检查或财政、审计检查等发现的因税收管理员履行职责不到位导致重大漏征漏管,或因减免抵退税款和延期缴纳税款审核把关不严造成重大税款流失、发生重大税务违法案件的,要按过错追究办法严格追究有关税收管理员的责任。
实行税收管理员(组)制度必须强化内外监督制约。一是实行定期轮岗、离岗审计等制度。税收管理员原则上每3至5年应轮岗一次。二是加强执法检查,加大监督力度,防止和制止税收管理员“吃、拿、卡、要、报”等腐败行为的发生。三是强化外部监督,提高税收管理的透明度。
七、全面开展纳税评估纳税评估主要是分析纳税人申报的真实性。要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料,包括纳税人申报纳税资料和财务会计相关信息数据,对同一纳税人不同时期的情况进行纵向比较,对同行业不同纳税人同一时期的情况进行横向比较,综合分析测算纳税人的应纳税额与实际纳税的差距,以确定管理和检查的方向与重点。
各级地税机关要认真学习国家税务总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此项工作,研究探索怎样建立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如何确定评估对象、开展纳税评估的具体方法和对评估结果的处理方法。在目前尚不具备计算机分析的条件下,各地要积极进行人工分析的探索和实践。
省局负责制定符合我省地税实际的评估指标预警值。各市局根据省局确定的评估指标预警值,研究确定本市评估指标预警值。要逐步建立行业评估模型,编写制定计算机分析业务需求,为纳税评估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要落实纳税评估工作职责,将纳税评估纳入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进行考核。
八、加强税源分析各级地税机关要建立健全税(费)源管理统计分析制度,定期采集和分析税源管理数据,针对税源变化趋势实施结构分析监控。省市两级要运用有关数据开展宏观分析和行业分析,为领导决策和基层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基层单位要加强对重点税源户的分析,及时全面地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财务核算情况。
九、改进纳税服务认真落实省局《纳税服务实施办法》,规范面向纳税人的办税服务业务。在办税服务厅受理纳税人的所有涉税事宜,由不同的窗口负责承办。能够即时办理的事项要即时办理,不能即时办理的事项要承诺限时办理。
加强税法宣传,提高服务水平。要坚持税收宣传月集中宣传和各种形式的日常宣传相结合,实行规范的税法公告制度,使纳税人及时了解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进一步规范“12366”纳税服务热线,加强税务网站建设,逐步启动网上办税业务,推行网上申报纳税。
大力推行文明办税。要把文明办税“十公开”制度进一步落到实处,杜绝“暗箱操作”,增强税收执法的透明度,为纳税人提供公平、公开、公正的税收环境。定期征询纳税人意见,加强服务质量考核评价。
十、加大税务稽查力度实行统一的检查计划。为加强稽查和管理部门在案件选取过程中的协调,每年年初稽查部门要制定年度重点稽查、专项稽查计划,经与同级征管部门协商,并报局长办公会研究同意后,按季制定检查计划。
划清税务稽查和日常检查的业务界限。凡列入稽查部门检查计划的检查对象、征管部门移送的案件和举报、交办、转办的案件,不论是当年还是往年的纳税情况,均由稽查局负责检查。其他纳税人由管理部门根据纳税评估发现的问题,按稽查实施有关程序检查当年度的纳税情况,构成偷税案件的移交稽查局处理;未构成偷税案件但需进行一般行政处罚的,送同级法规部门审理后执行;其余情况由管理部门直接执行。
加强案例分析。各级稽查局要继续定期进行典型案件分析,对查处的案件要进行认真剖析,通过案例,发现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分析管理方面的漏洞,并将结果交同级征管科(股)和有关管理部门,以便采取整改措施,堵塞征管漏洞。同时要进一步严格落实案件复查制,建立健全首查责任制,首次承担案件检查任务的单位、部门和个人,要对案件的查处结果负责。